2016-4-17上明下慧尼和尚开讲《六祖坛经》第一讲内容
2016-04-18 15:10:14   来源:千佛塔寺   评论:0 点击:

        讲经缘起:由于《六祖坛经》原授课法师如珂法师事务繁忙,时间难以协调,所以由师父为大家讲授《六祖坛经》。
很高兴看到大家好乐佛法,这么多人齐整的坐在这里听课,诸位佛子福德因缘深厚,才有机会亲近道场,听闻正法。《六祖坛经》不仅对出家人修法非常有益,对在家人的修行也是大有帮助。我不敢说讲,只是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这次法会看到很多年轻的义工菩萨来到千佛净地发心帮忙做事,非常快慰。千佛塔寺建寺二十多年来,原来的老义工十几年如一日的护持寺院,如今随着道场规模日益扩大,更多的年轻义工菩萨加入到千佛塔寺义工家园中来,使我们的家园共聚老中青三代,人才济济。大家在道场身体力行的供养,实在令人赞叹。我们出家人以法供养作为回报,希望大家听闻正法,沐浴正法甘露,法喜充满,幸福快乐。如今大家物质生活充裕,但内心的无明烦恼并未减少,贪嗔痴不除,内心的烦恼一大堆,是没有办法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唯有听闻修习正法,不断的反思自己,开显智慧,调整人生心态,才能离苦得乐。如今我们周六下午讲《六祖坛经》,周日上午诵习并开示《药师经》,希望大家踊跃来听,时时以正法的力量加持自己,在三宝的摄持下,都发心来做菩萨。出家人当统理大众,现在任命耀升师为千佛塔寺义工家园的执行园长(师父做园长),耀谦师协助耀升师做办公室负责人,各组组长带领自己小组各负其责,大家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每个人都做千佛塔寺义工家园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经题,《六祖坛经》又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弟子法海集录。《坛经》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咐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好像现在看不到太阳,但太阳存在不存在?(众人答:“存在”)又如现在下雨遮住了太阳,但是如果我们坐飞机飞上云层,就能看见云层上阳光明媚。所以要透过现象来看本质,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是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和业力障碍了我们佛性的开显。只有通过学习佛法,我们才能破除无明烦恼,逐渐开显佛性。“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不肯修。”凡夫沉迷于无明妄想,所以轮回六道,痛苦不堪。我们学习佛法,像淘金一样,将沙子滤掉,真金才会显现出来。从矿石中提炼真金也是一样,要去除矿石中的杂质,才能提炼出真金。佛性就在我们的自心当中,不是外来的,就存在于无明妄想之中,将无明妄想去除,一念觉悟,佛性就会像金子一样显现出来。又如明镜,被尘垢遮盖时无法照出影像,只有将其擦干净,才能照出物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佛性,当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完全破除时,清净佛性自然现前。
        只有修行才能见道。禅修的实践方法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即“于诸境上心无染着”,指无论面对任何境界,不会起心动念攀缘外境,亦不会随着外境而喜怒哀乐。比喻一个大圆镜,能够照见形形色色的相,但镜子不会执着任何相,不会因美丽的相而欢喜,也不会因丑陋的相而愤怒。凡夫因为着相才会愤怒,好的就喜欢贪恋,不好的就排斥嗔恨。其实都是因为无明不了解真相所致。“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本性,宇宙间山河大地,一切事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随着因缘的不断变化,都不是永恒存在的。但是“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指不会执着过去现在未来,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主张“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即佛。”“人有利钝,法无渐顿。”“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顿悟,指无始劫以来修习的功夫已经成熟,已经修炼的炉火纯青,因缘一到,顿然开悟,悟到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是清净的。所以顿悟也是由渐悟修习而来的。凡夫修行,如同在找手里一直拿着的东西,迷惑时拼命寻找,顿然开悟时发现,原来东西一直就在自己手中。比喻佛性本自具足,只因妄想无明不能明了。
        《坛经》还发挥了净土的思想,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净土在哪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果心地清净,则到处都是极乐。如果心中有分别,则处处都是障碍。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天下安,心平则天下平。众生的清净佛性如同阳光被乌云遮住了一般,有智慧的人了知真理,看到一切都是美好的。凡夫因贪嗔痴烦恼而起惑造业,那么即使拥有世间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没有办法享受,也会烦恼重重,痛苦不堪,从而招感无边的罪业。而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灾难就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招感而来。所以要学习佛法,净化我们的自心,清净一切无明烦恼,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佛法如同良药,可以对治世间的诸多病苦,如果没有疾病,那么也就不需要良药来医治。所以释迦佛示现在人间成就。在家人同样可以修行成就,世间人每日面临种种境界(人我是非、利益得失等等),在对境中炼心修行,是真修行。出家人在寺庙中应当珍惜能够出家的稀有难得的福德因缘,精进办道,不要荒废道业,否则同样难以解脱。《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下面介绍两个公案:
       《法华经》中讲了一个穷子的比喻,有一位大富长者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在一次逛庙会时走丢了,从此过上了流浪乞讨的生活,每日穿着破烂的衣服,居无定所,餐不饱腹。渐渐的他长大了,有一天刚好路过大富长者的庄园,本来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看到如此富贵堂皇的家宅,他想:“啊!我这样的贱民,哪有资格来这里找差事。”这时,大富长者刚好发现了他,一眼认出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心中非常高兴,马上命人请那个穷子回来。但是穷子以为是侍卫把他当成了小偷来抓他的,拔腿就跑。大富长者见此情形,便派了一个人穿上普通的衣服,装作不认识穷子,去帮穷子介绍了一份挑大粪的工作。穷子做的安心,渐渐的那个人又介绍穷子和大富长者认识,然后大富长者也逐渐教穷子打理家中的生意,带着他熟悉自己的一切事务。穷子也慢慢的能够胜任所接受的任务,最后大富长者召集所有人宣布,穷子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即将继承他所有的财产,穷子才恍然大悟。所谓大富长者,就是阿弥陀佛。所谓穷子,就是我等众生,远劫以来,轮转六道,迷背佛性,就等于是离开父母,在外边流浪。阿弥陀佛看到我们时,慈悲接引我们脱离苦海,继承如来家业,我们修习佛法,豁然开悟,才能明了清净佛性本自具足,如来家业本来就应当自己来荷担。
        《法华经》中讲了衣珠之喻,有人来到亲友家,酒醉而倒卧,这时亲友正好有公事需要外出,便以无价珠宝系在醉汉内衣中,然后才离去。醉汉一点也没有察觉,清醒后就起身漫游他国,为了衣食尝尽了艰难困苦。一天又与亲友相逢,亲友吃了一惊说,当时为了令你衣食丰足,我把无价珠宝系在你的内衣中,今天为何你不知道,仍然这样穷困潦倒?这则公案比喻清净自性犹如摩尼珠一样本自具足,凡夫因无明颠倒而不自知,仍然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痛
苦不堪。

相关热词搜索:六祖 第一

上一篇:2016-4-2师父对护法义工团的开示
下一篇:2016-4-16上明下慧师父与佛塔清音艺术团成员见面并慈悲开示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及免责声明
  •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