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为无上菩提本
2010-04-01 11:04:17   来源:梅州千佛塔寺   评论:0 点击:

                          戒为无上菩提本
                 (戒法久住,佛法久住)
                                 ---------耀航法师
    《十注婆沙论》云:“依大慈门,说于毗尼。”
    在《四分律》毗尼增一中亦云:“世尊慈念,故而为说法。”
    佛陀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利益众生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及法门,随众生不同的根机而设立了不同的教法,故而其所设的任何一种教法不会是没有用意的。
    唐道宣律祖云:“夫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导,实三宝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际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于兹息唱。”
    祖师赞叹戒法的功德不可思义,超出世间一切万法,是五乘人修学的共同道路,实乃运载三宝之舟航也。依照教法学修的次第而言,戒乃定慧之基础,从住持佛法的角度来讲,众多的经藏、论藏中皆言“毗尼住世 ,佛法住世。”由此可见,秉持律法实在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之关键也。
    佛法到了像法转末法时代五浊恶世,人的根基日趋浅薄,大不同以前了,学佛之人为了一些口舌上的胜负及那些无关紧要,没有任何意义的事而争论不休。
    在唐朝道宣律师之前的诸大律师,由于自身学非精博,大多主观见解较多,在取律文时,不属于同一类的事物却引以为例,缺乏认真的研讨,致使在辨认及分析罪之轻重时,各据己见;在维持僧中种种行事时,由于 迷教任情,义无所凭,故朋党者与憎嫉者执诤纷起,导致是非难定,各自的作法有所不同。
    为了令后学之人都能明了戒律的深远内涵及其住持佛法的巨大功用,今略述佛陀制毗尼教法之本怀:
一、佛以大慈悲心,“为利益众生故”,说出毗尼教法——此乃佛陀制教的第一个用意。
前面已引用《十注婆沙论》及《四分律藏》毗尼增一中所言来说明,此不繁述。
二、为对外道无法自居,“显佛法人尊道高”,故制斯戒。
为了区别于外道唯色身独居,并无法可以安住,以显示修学佛法的出家众,位过人天故最尊最贵;能够出离三界故至高至胜,所以佛陀制立了戒法。故五百结集的文中有云:若不结集三藏,就会令外道有很多讥嫌。
三、“为对异宗故来,宗则有其多别。”
    佛早已预测到佛法将来也会分成很多部,不同的部派制定了轻重不同的教法,故律部也有多种区别。
    凡是佛所立的教法,不会是没有因缘而生起有,教法一定因众生而说,众生根机既然不同,教法也说有很多种,所以为引导众生,弘扬正法,令众生均能获益,故制定了轨则一事相非常广泛的止作二持。
    我们学律贵在能够理解佛制戒的本怀,若只是在个别事相上去分别,就很难明了教旨。从辨别开制这方面审量,则可知佛的用意是在利人;从显示持犯缓急方面来推测,相信佛意是令众生远离过失。
    现在将《四分律藏》概括起来,用五个方面来辨别,则佛制教之意就很明了了:
    1、“以遮性往分,性恶则通于化制,遮戒因过便起。”
    性戒的体本来就是恶的(如杀、盗、淫、妄);所以通于化教和制教。遮戒的体本非是恶(如喝酒),然招世人讥嫌,佛才因过制断,故遮戒唯局制教。
    2、“以开制往徵,教则通于二世”
    从开听现与制止这二个方面来探讨的话,则可知佛之教法,是通于未来和现在二世的。
    在《五百结集》之“迦叶答富罗那所问的文中讲到,佛是一切智人,他的教法制了又开,开了又制,此是佛为了适应未来因缘时节的变化而立的教法,故属于未来教。
    又在《五分律》中记载,佛言:虽然这是他亲口所制的戒,但在其他地区若不能适当地的风土人情,被人家认为这是来清净的作法,那就不应该用;而有些规定虽然不是佛亲自所制,但在某些地方又必须应该行持的,就必须随顺当地方所制,以免遭世人讥嫌。这是佛在世时(因为有些地方存在不同的习俗)而立的教法,故属于现世教。
然而未来教与现世教是互相融合,彼此相兼的。即:现世教通于未来教;未来教也通于现世教。
    3、以报有强弱,教亦重听。就“制”则深防限分;约“行”,则出世不同。
    因为报身和根机有强弱之别,故佛所立教法亦有轻重及开制之别,就止持而言,则有深防(根本)与限分之不同;就作持而言,则有兰若比丘与聚落比丘所行法的不同。
    4、以机悟为先,教门轻重致隔。
    佛陀制教,首先考虑众生根机的不同,以致所制教法有轻重不同的区别,五部之间不同的见解就是这样来的。
    5、以事法相对。“法”唯楷式,乖旨则事不成;“事”通情性,故随境而制其得失,或依三性之缘起,或随世讥嫌而起。
    从止作二持这两方面相对来说:作持门中,一切制法有一定的规则,如果违背了它的宗旨,则所办之羯磨法事不成就;止持则通善、恶、无记三性,故随不同的境所生出不同的事来判断持犯。或依于善、恶、无记三性之缘而制戒;或是随着世人讥嫌的生起而来制戒。
    暂且略引以上五条来说明,使学者稍了解四分律宗的教兴之意。大毗尼藏,兴意极多。祖师以五条之意总收大要,无非是为了接引凡夫,使诸众生永出六道轮回,而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境界。
    戒法以利益不同根器的人为功用,奉行者以领纳戒体为目标(戒体乃立行之本)。必须没有重难(十三重难)、轻遮(十六轻遮)的清净身心和受戒时所对的六缘一一具备,才能够成就心境相应而得戒体。如果内心没有清净长远的发心,上述之缘哪怕只有一点乖违的话,则不得戒。一生虚度,白白处在僧团之中而不能进道。如此这般无远趣,徒染法流,将何以为道之净器,为世福田之义又复安在?岂不悲乎!
    所以,凡是想要拥有清净行持及希求无上菩提的人,对受戒一法决定要慎之又慎,不能随意而行。在受戒时必须要专心观想,收摄念头,不能妄缘与受戒无关的事、、、、、、,而这些好的等流习惯,主要来自于受戒之前长时期依止善知识,用正法薰习身心的深厚基础。
    即受戒前行、正行、结行都必须有善知识如法如律的引导。如此才能与所要领纳的戒法相应,纳法归心才无障碍。故《涅槃经》中有云:“戒体虽本无形色,而可护持。”
    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必须广修方便(广学教法生起对治之行),检察身口威仪,立志遵崇戒法,并以大小二乘所有的圣者,祖师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依体起行,方可护持戒体无缺,不致羸弱乃至失去也。

 

相关热词搜索:戒为无上菩提本

上一篇:宽见法师第一次在千佛塔寺开示
下一篇:美国密西根大学Margit Burmeister教授来我寺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及免责声明
  •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