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见法师第一次在千佛塔寺开示
2010-03-05 10:15:32   来源:梅州千佛塔寺   评论:0 点击:

宽见法师第一次在千佛塔寺开示

时   间: 2009 年 12 月 6 日晚

地   点:法    堂

(明慧法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佛学院硕士宽见法师在这里为大家讲开示,虽然时间很仓促,但我们希望他多讲一些,请大家欢迎。

(宽见法师):阿弥陀佛,首先非常感谢我们梅州千佛塔寺住持明慧法师。她非常慈悲,今天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我们千佛塔寺的尼众师父们还有居士们及有缘的嘉宾,在这里作一个学习和交流,我首先要重申一下,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出家人,今天来这里不是给大家作开示,因为开示是 DA 法师的事,而我不是 DA 法师,我在这里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我是第一次来到千佛塔寺,但千佛塔寺我早闻名已久,如今的千佛塔寺在我们梅州佛教乃至于岭南佛教,都占据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我们梅州千佛塔寺明慧法师,是佛源老和尚座下非常出色的一位弟子,可以说在她的努力下,才有了梅州佛教的健康和发展,才能使我们这个地方的正法得到弘扬,所以在这里我再一次向明慧法师说一声“阿弥陀佛”,非常敬佩她。

 我们现在当前中国佛教最缺的是什么?(众答:僧才。)僧才啊!我们赵朴老,他在圆寂之前反复强调,我们中国佛教第一重要的是人才,第二重要的是人才,第三重要的还是人才,尤其是我们作为出家人,作为三宝之一,我们身上肩负着荷担如来家业的使命,可以说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我们出家人更要作人天师表,首先自己要作表率,如果我们自己修持不够,我们自己的人品、人格不够崇高,我们就愧对这一身衣服了,我很惭愧,因为我自己也做得很不好,但是我确实在思考:作为一个出家人,应当怎样来规范我们这一生?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我们来到千佛塔寺,参加千佛塔寺佛学院,我们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什么?包括今天也是如此。问一问今天我来这里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来这里是想和大家做一个真诚的交流,我不太了解千佛塔寺佛学院开设了一些什么课程,谁能给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答:我们佛学院开设的课程有: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天台四教仪,阿弥陀经,沙弥律仪,比丘尼戒相表,广五蕴论,佛学入门手册,竹窗随笔,禅林宝训,书法等。)阿弥陀佛,你们学这么多啊!那我得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学的这些,我感觉我都还没学透。

 首先,我们出家人,当我们穿上这身僧衣的时候,不等于我们就是一位合格的僧人,还需要去学习,所以首先要培养我们的人格,当然更进一步培养我们的僧格。如果说我们连一个人都还做不好,那么想做一个好的出家人那更是谈不上的。佛法中分为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我们应该要明白这个次第,那么首先人天乘不可以小视他,人天乘是我们学佛修行必须要先打好的基础,如果说连五戒十善都还差很远的话,你说你要修行,你要解脱那根本谈不上。

 第二,刚才我听你们这些课程范围比较广,你们要把这些都一一学透,那我天天来这里听你们讲课:学习佛法最关键的,是我们对佛法能不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它的次第能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抓到哪一本算哪一本,哪一本更有名气就学哪一本。我刚才听你们说这些课程也包括不同宗派,天台、唯识、禅宗、净土宗,还有密宗,都包括进去了。我想大概你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的问题是首先你对自己作为出家人有没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出家人这个身份有没有什么困惑?你是否已经能够习惯于做一个出家人?第二方面就是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现在书也很多,光盘也很多,法师的开示也很多,你能不能理出一个头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佛之道、修行之道?如果你要想完成僧格,完成修行,那么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佛之道。

 我们要把这些基础打好,要清楚自己的修行次第,所以我们在戒律等学修方面,要踏实,有多少是多少。今天坐在这里,我来这里我很赞叹明慧法师,为什么呢,一般的寺院几个人,十几个出家人就不算少了,而在这千佛塔寺汇聚了一百多位出家师,这是明慧法师修来的福报啊!也是明慧法师的摄受力啊!因为大家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我想就你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包括成为一个出家人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困惑,都可以提出来,我跟大家一起交流。

(先谈第一个方面)首先我很珍惜我们能成为一个出家人。做一个出家人需要很大的福报,他得放下很多世人所放不下的,他得行一般人所不能行的,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所以我们在出家的过程当中,出家前的准备与出家后修行的过程是要经历很多我们思想上的超越、自我的超越。不超越,即使我们在出家了,那也一样摆脱不了烦恼和妄想。我记得曾经和别人交流过——我对出家的一些认识:作为一个出家人,首先得过第一关:第一关是刚刚出家后,那么先要正确地去适应作为一个出家人:你从心态上,不管从内到外,习惯于认可接受自己是一个出家人,比如当你走到大街上,有人开玩笑地叫你“小和尚”,你这里心里头能够很平静,当有些人出言不逊,很没礼貌的时候,你也能非常平静,这可以说作为我们出家人的第一关。这第一关呢,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如果说你住在寺院里头,可能稍微要容易一些,可是如果说有一天你面对纷扰的世界的时候,比如说回家探亲,要过这第一关。有些人在这第一关面前很长时间不能超越,因为世间跟我们出家的生活往往有很大的区别。

 刚出家多修福报,在世间再高的学历或者是再优秀,出家以后都要放下。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小学生什么都不懂,所以要听师父的教诲,虚心来修习佛法。尤其是做一些体力活,哪怕是煮饭,烧水 …… 这些寺院安排的种种杂务,出家来寺院就是要安心,如果一个出家人没有福报,出家就是很难的事情,没有福报,心里面就会打妄想,妄想多跟福报有关系,你福报积累足了,妄想自然减少。有些人老讲如何降伏自己的妄想,如何减少自己的妄想,再着急没有用,你不把福报积累起来,你妄想怎么也不能减少,所以说我们修行人一个秘诀——老实,老老实实打好基础,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都非常注重对资粮的准备,注重培养这个资粮,我曾跟别人分享过我们这个学佛的几个一般性原则,其中学佛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做一个小学生,小学生的意思就是承认自己不懂,因此谁都可以指责你,谁都可以教育你,你都可以接受。当有别人跟我们不一致的时候,首先错在我们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如果说你说我是教授,我是大学生,你带着这样心态很难学佛,你都是大学生了,都是教授了,谁还敢教你,你说我是大学生出家,然后呢你们有什么可以教我的,没有人敢教你啊,因为你都是大学生了!把我看成是一个小学生。我什么都不懂,愿意向大众师父请教,我是小字辈,你们都比我资格老,我是你们的兵,你们有什么都可以找我干。有这样一种心态,这就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原则。把自己要放下,去培资粮培福报,比如你想开悟啊!想往生啊,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啊,当你福报增长了,这些你不用想自然就有。你今天坐在这里想,唉呀,我什么时候才能毕业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当一个法师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开悟啊?完了,你这一辈子很难过啊!你过得非常辛苦,所以修行人的秘诀就是“老实”两个字。

 可是世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不管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是这样。比如,你一个大学生刚到单位参加工作,你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大学生(摆架子),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服务员,为大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这样就把心态摆正了。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是个小学生,当有执事师父说你这样做不对,不行,应该那样做,你就不会烦恼,这些是我们学佛生活当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我们学习这么多的经论,禅修,目的是什么?是解决自己的烦恼,对不对!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烦恼不能解决,还越来越多,你看是不是学佛出问题了。所以我们学佛应当在自己身上,解决问题。我们所学一切理论,包括禅修,如果在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你根本用不上,用不上那就始终是口头禅,始终是样子货,始终是嘴巴上的东西。

 所以我刚才讲的是学佛的一般性原则,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小学生,因为你是一个小学生,所以你永远都会乐于接受批评教育。为什么?印光大师有一段话:“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然依我所说去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蕴含着非常深奥的含义。这里看起来都是大白话,其中蕴含了无我、忍辱、戒律威仪,乃至六度万行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印光大师修行数十年的总结。既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那么当一切人辱我,骂我,把委屈的事情放在我身上,如果把他看成是菩萨再来,你会有意见吗?(众答:没有。)为什么没有意见?因为他是菩萨呀!他这样是来消你的业障,消你的贡高我慢,消你的习气,对不对?那消业是好事学是坏事啊?(众答:好事。)那既然是好事你愿不愿意接受啊?愿不愿感谢他啊?(众答:愿意。)可是这里有一个关键:凭什么说他就是菩萨啊?我看他很恶啊,不像菩萨啊!那为什么还要把他看成是菩萨,这其实蕴含着很深奥的道理,首先理论上要把他吃透,他对你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菩萨的权巧示现。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经历过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经历过这些仙魔的考验扰乱,没有经历过种种的磨难,决定不能成佛。《普贤行愿品》讲:“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诸位想不想得到智慧华果啊?(众答:想。)那应当如何去做呢?应当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比如我们种树想得到果实,想想看如果种树得不到果实会是什么原因呢?要么树根坏了,要么给树根没有浇水,施肥等。所以说众生是根本。我们种果树,就一定要爱护果树的根。诸位,这一切众生就是成佛的根啊!当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是很难受的,这个时候你所学的一切经论和你的禅修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帮助你转境,功夫就在这里头。对自我哪怕是有一丁点的超越,都会得到大大的欢喜,有没有这种感受?

 不过我虽然这样讲,可实际做起来肯定还是有些人觉得很困难。诸位你们相信因果吧!你们相信有轮回吗?(众答:相信。)我们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啊?(众答:有,太多了。)那么是哪一位会让我们很自然的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就会生起感恩啊?对一般人来讲可能是父母亲吧!父母亲是不是我们最容易感恩的对象啊?(众答:是。)如果说父母亲有时候对你发脾气,你能不能接受啊?如果有时候父母生病了,你着不着急啊?(众答:着急。)那么我们为什么能够对父母亲这样的感恩呢?为什么?《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父母亲对我们的恩德啊!即使我们用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绕须弥山百千劫,也报不了父母的深恩。十月怀胎,养育之恩啊!教育我们成长成人。可以说父母对我们付出实在太多了!当我们小的时候生了病,谁最着急啊?(众答:父母。)我们冷了,是谁给我们衣服?(众答:父母。)我们饿了,谁给我们准备吃的?(众答:父母。)你看小时候饿了,往桌子旁边一坐,谁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众答:父母。)我记得有一个禅宗的公案,说是有一位禅师到处参禅,他想找到到底这个菩萨在哪里。有一位师父跟他讲:你呀,如果有一天看见一个倒穿着鞋子,反穿着衣服过来接你,那就是菩萨。他怎么也想不到菩萨在哪里。有一天很晚,他回家敲门,看见他的妈妈倒穿着鞋,反穿着衣服赶紧出来迎接他。他一下子顿悟了。他悟到什么了?他悟到菩提心、慈悲心啊!这是我的妈妈,你有没有想过妈妈就是菩萨呢?其实我们说觉悟,开悟,这个觉悟首先是什么啊?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对吧?我们要成佛以什么因啊?以菩提心为因,这个开悟首先是自己菩提心的觉醒。他认识到过去他的缺陷在哪儿,这就是佛法。我们父母亲真的像菩萨一样对待我们,对我们完全无所求的,对不对?我们对父母能够很容易生起这样一种感恩包容不抱怨的心。如果有一天当父母亲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能够承受吗?(众答:能!)一般来说,对父母就容易接受是吧!    

 应当如是继续思惟啊!无始以来,一切众生皆曾做过我的父母,不曾落下一个,相信吗?他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他在某一世做我们的父母时,对待我们跟今生的父母亲有差别吗? ( 众答:没有差别。 ) 那个很恶的人也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亲,你信吗?(众答:信!)那么为什么我们过去生的父母现在这样来对待我们呢?他要侵犯我们,毁谤我们,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地伤害我们,那么为什么他现在会对我们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他这一世为什么就会反过来用那种不好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呢?因为业力啊!打个比方来讲:大家听说过有一种叫做失忆症吗?有的人摔一跤就失去记忆,什么都想不起来,有人有经历过吗?当你失去记忆以后,你还认得你父母亲吗?他不但不认他父母,甚至还可能殴打他父母。有没有这种情况?(众答:有!)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亲人应该怎样对待他?是嗔恨,讨厌,还是怜悯啊?他是我们非常可怜的一位亲人,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使他居然连亲人都不认识了!对不对!那么对于这样患了失忆症失心疯的亲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是嗔恨、报复,还是怜悯、想给他治病啊?(众答:怜悯、想给他治病。)同样如此,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境界,这个伤害我的人,他就是那个得了病的亲人,他由于业力的缘故,隔胎之迷,已经忘记了一切啊,他对上世的记忆完全失去了,他甚至不知道面前这个被他伤害的人其实就是他最亲近的人!我们学佛认识到这一点后,你要不要包容他,是不是想为他治病,他是不是一位深可怜悯的人呢?这就是思维的方法,转换思维方法,如是去数数思维,当然这也是一种训练,对心的一种训练。我们应当经常去做这样的训练,这也是我们佛法里讲的忍辱,忍辱是不是憋气啊?(众答:不是。)那什么是忍辱?忍辱有哪几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首先是安住,但如果说我们没有智慧,那就真的是很难忍,很难安住。所以说要有智慧,一定要多闻、思、修。听闻佛法后要思维,要数数思维并付诸实践,每天熏习。

《道次第》上说:要思惟人生难得,要思惟寿命无常,要思惟轮回皆苦。同样包括对菩提心的思惟,在生活中要去转境,这些都是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就是使我们安住。当你认识到他就是我们亲人的时候,你是不是就安稳了?当你认识到这个戒法如梦幻泡影时,你是不是就安稳了?没有能伤害的别人,也没有被伤害的自己,也没有所谓伤害本身,你还能不能安住啊?当然就安住了,这些都是我们对境安心的方法。我刚才讲的这一些,都是我们面临对境时所用的方法。所以把自己看做一个小学生,谁来委屈我们,不管有理无理,都是我们要感恩的对象。我曾经在博客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允许任何人以任何错误方式对待我,不允许我以任何错误方式对待任何人。”我们的成长首先要感激这些(伤害我们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逆境对我们帮助大,还是顺境对我们帮助大。(众答:逆境。)那么我应不应该感谢这些帮助我们的人啊!当然应该感谢这些伤害我、给我们逆境的人。

 我刚才讲的这些不是具体书本上的理论,这些是我们实际面对在生活当中对佛法的具体运用,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这就是学会做一个小学生。孔子非常了不起,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学过一个故事:“两小儿辩日”?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儿,两小儿争论到底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一小儿说:“早上的太阳离得近,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很大啊!大的不就是离我们近吗?”另一小儿说:“不对,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为什么?因为中午的太阳热啊!”热不就是就离我们近吗?他们俩为此争论不休,就问孔子。孔子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如果现在你们读到这文章会有什么感想,是不是觉得孔子很差劲啊?我小时候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我的感觉就是孔老二没啥了不起,两个小儿就把他问倒了。现在再看这故事,觉知道孔子非常了不起!孔子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望,被称为老师的老师,诸候都非常尊重他,都想请他做指导。如果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那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就这么一个人,能够在小孩子面前,承认不懂,不容易啊!孔子有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要是别人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处理?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们这两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这么简单的问题来问我,你们自己先好好想一想,明天我再回答你。”然后赶紧回去查书。孔子没有回避,不懂就是不懂,真诚坦荡,能把自己的面子放下,这就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我的感悟是:孔子之所以能做一个好老师,首先一点就是他能做一个好学生。不能做一个好学生也决定不能当一个好老师。所以我们学佛过程中首先要降伏贡高我慢,不要认为你懂得什么,不要认为你有多了不起,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你一旦能领悟到这一点。你一下就会轻松很多,你不用板着脸,你不用很紧张,怕被别人问倒了:我只是一个小学生嘛,所以我不怕请教别人,也不怕别人指出我的缺点、说我不懂。

 关于第二点,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佛之道、修行之道?我们怎样对待佛教现在这种信息爆炸的现实?面对很多的信息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困惑?可以说现在由于科技的发达,网络以及各种各样的佛教光盘、书籍,非常多,乃至于过去很珍贵的法本,现在也不难得到了,那么是不是说明佛法比过去更容易闻到呢?(众答:更难了!)是啊,我们说佛法难闻,我也同意佛法更加难闻到了,因为我们现在比过去遇到的困惑更多。那么面对这么多书、纷繁复杂的佛教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佛法?首先,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应当依止有缘的具格善知识。如果说有善知识的引导,那么我们面对这些困惑就简单得多,如果说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怎么面对啊!所以说不管学习哪一乘,哪个宗派,哪一法门,首先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根本,第一重要,那么第二,你要对你所学习的知识必须要理出一个头绪来,就是提纲契领、明其次第:那么多宗派法门,要把纲抓住,可以选一个作为着手点,不管学哪一个法门,我们学习要先把佛法主要框架梳理出来。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把知识归类,把不同的知识放在它应该在的地方,然后去充实它,应该这样学习。如果你学习过《道次第》,你应当知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学其他的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对所学的佛法学会去分门别类,把握纲领,掌握骨架之后就去充实它的血肉,这样的话你所学习到的佛法就不会互相打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方面我就不多讲了。

 佛门僧才的培育非常重要,怎样来实现僧才的培养、僧格的养成?对于我个人来讲,僧格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做为一个寺院的管理者,大多会注重僧才的培养。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探讨。我个人的观点是,其实只要我们心系佛法,一切以佛法作为指导,只要如法去做,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其实我们佛法本身已经蕴涵了(解决问题的)非常丰富圆满的资源。去解决、去面对这一切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把心系到佛法上,如果我们学习佛法动机不纯,这些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只要大家都是为了佛法,为了解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和谐,只要能和谐,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和谐,和谐有纪律上的和谐,还有就是我们内心上的和谐。

 

 

相关热词搜索:宽见法师

上一篇:佛教:一种文明的表达方式
下一篇:戒为无上菩提本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及免责声明
  •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