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一静大自在
2013-01-02 11:04:38   来源:梅州千佛塔寺   评论:0 点击:

一动一静大自在

 

作者:大寂法师

         

        有缘来到千佛塔寺跟大家见面,跟大家分享这个主题——一动一静大自在。因为这次主题跟禅有关,所以这个题目也是我想到把“禅 ” 的精髓、表现的方式,将它们一一道出。什么是禅呢?“禅”,没有在分哪一种威仪,哪一种姿势,哪一 个 时间点, 不 分动或是静,任何的时间点,任何的动静,任何的姿势,只要我们有意念,有心的 生灭 , 保持观照 都是“禅”,都在禅修。所以,我们经常提到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净体安然。

  如果按照天台宗讲的「 历 缘对境修」, 历 六种缘,是哪六种缘呢?行、住、坐、卧、言语、工作,讲话是禅,工作也是禅。如果大家能够在你的生活起居中,多一点地留意,多一点地留心,把你内在觉醒的心提 振 出来,提 炼 出来, 升 华出来的话 , 那就是禅。所以。有时候我们佛教徒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似乎忘记佛是一个大觉者,他是将觉性发挥 到 无限大的一个圣人。我们学佛是学习什么呢?学习像佛一样地把我们内在的觉性无限的提升。当 觉性 到达最高峰的时候,那就叫做阿 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是在达到最高峰之前,有非常多的准备功夫,有非常多的细节要去注意,如果这些细节没去注意,别说成佛了,入定都没有办法,做好一个人该有的本分也没办法。在 论 点里头有这样一个说法,一千个人中要找到一个学佛的人很难,一千个学佛的人中要找到一个持戒的人很难,一千个持戒的人中要找到一个持戒清净的人很难,一千个持戒清净的人中要找到一个能够入定的人很难,一千个能够入定人之中要找到一个能够四禅八定自在的人非常难,一千个四禅八定自在的人之中要找到一个断烦恼、证果位、登地的人非常非常困难,而在这些证果位、登地的阿罗汉或菩萨里头要找到一个开发出六神通的人更加困难。

  所以你们看啊!我们要爬的山峰有多少重啊!一重又一重 的 山峰要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我们想,已经知道要学佛,入门之后想要一下子就达到最高峰,那是很困难的。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细节,「一动一静大自在」是开悟者、禅者的风范 , 那代表一个修行的成果 。 你在家里与家人相处,应对 进退 之时,再 也 不会吵吵闹闹,再 也 不会闹别扭,再 也 不会冷战七天七夜,再也不会。以前是冷战七天七夜,现在冷战三天三夜,再来冷战一天一夜, 之 后在半天内恢复平心静气,最后在你的起心动念中,快要贪嗔痴时, 将看出烦恼并 告诉自己不可以这样。

  在烦恼将生未生之际,在家 居生活 里就已经看到自己有这个倾向, 能立即 把 烦恼 消灭。同样道理,在工作场合上,遇到同事、朋友、长官、长辈很多,你要懂得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修得不好, 修行 很容易就半途而废,忍得过去就过关,过 五 关斩六将,忍不过就退回原点,甚至 退到 更糟糕 的情况, 变成负 成长 。有的人修行是这样的,绕,绕,绕,绕到最后, 总算 绕出来, 但也 绕 了 许 多 年。有的人学佛,绕,绕,绕,绕到最后,绕 到 都不见了,找不到人了。

  所以,很重要的是那一条修行的路要找到 。 时刻问自己,你的心在哪,禅宗很讲究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所以我们能不能直接回到“心”来做观察,如果你可以直接了悟你的 “心” , 在禅宗来讲叫见 性 。在天台宗六妙门来讲叫 修 到净门, 回 到自性清净心,《六祖坛经》也 讲自性清净心 。见性或见心 , 南传佛教叫做心念处。唯识宗叫做唯识无境,你直接把万法缩归一心来观察,看心与心所反的 生灭 ,你可以直接修 心 。

  不管中国八大宗法,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其实重点在修心。如果原始佛教基础打得好, 则是修 “四念处”。各位知道吗?你如果去看《大般若经》 讲的 三十七道品, 就会发现如 果可以用无所 得为 方便下去修,三十七道品马上变成大乘佛法,叫大乘教,而不是小乘教。那么请问三十七道品的根本在哪里?四念处 。 四念住的根本 在 哪里? 身念处 。 身念处的根本在哪里呢?安那般那念。

  修行的根本你有没有把握住。这边我提供大家两个门路,一个是安那般那念,一个是不净观。自古以来佛陀所开的这两个甘露门都非常重要,有的人只修观呼吸法,不修不净观,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不净观在先,教观呼吸法 ── 安 那般 那念 ── 在后。为什么是这个 顺序? 因为人是活在欲界,我们是活在欲界,不是色界,更不是超三界。我们现在 所处 的世界是地球,地球处于欲界。什么是欲界?充满欲望,充满娱乐。大家想想看,今天我们努力赚钱做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努力赚钱在做什么?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而生活品质都是建立在欲望、享乐上,欲望是什么?欲望 是 火。可 是 我们一直在追求欲望, 等于 投入到苦中。

  为什么 修 不净观呢?如果你升不起不净观,肯定会投入到娱乐,投入到欲望,投入到物质。你不知道有一个 层面 叫精神 层面 ,你不知到有一个世界叫做 灭 界,你不知道有个 境界 叫解脱、涅槃,你不知道什么叫无住涅槃、大般涅槃。但很多人很害怕,全世界人都是这么生活 , 我不追求娱乐 的话 ,我反其道而行,我不是很孤独呢了吗?

  各位,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你 吃喝玩乐 , 结交的就 是酒肉朋友;你抽烟, 交的 很多朋友都是抽烟的;你喝酒, 交的 很多朋友都是在喝酒的。所以,当你结交那些不追求娱乐的朋友时,你不孤独的 , 因为那些不追求娱乐的善知识会出现的。随着你的心深入到哪个阶段,哪个深度,那一个深度的,那一个层面的圣者就会出现 , 所以各位根本就不用担心 。

  修不净观是需要的,修不净观 后, 要配合 安 那般那念, 即 观呼吸。为什么不净观会升起强烈对世间的厌恶感 ?然 而 , 厌离心 对修行者 肯定是需要的。很多人 错以为 厌离心 是 负面,悲观,消极 的 。消极和积极看你怎么取 决 ,从世间人的角度 来看 ,追求欲望是积极,拼命赚钱叫积极,追求物质叫积极,你学佛 成了 消极。可是我们从精进修行的角度来讲,你精进地远离欲望,精进地修持佛法,精进地入禅定,精进地开发智慧,这叫精进, 反之则为 懈怠。所以,什么是积极,什么是消极,这是取 决 问题,没有绝对的好。

  当你修不净观之后,要修安 那 般那 念, 因为厌离心太强,会产生厌世的感觉,让你不想活,不想呆在这世间。所以修安那 般那念 让你的心恢复清 净 ,让你心清 净 起来,不会有厌世感。但很多人都跳过二 甘露门 , 不净观不修, 就是观呼吸法也不修,观呼吸法是自古以来入定的最大善巧方便。今天要修禅定,在佛门里头,最快速的是观呼吸法,《释禅波罗 蜜 次第法们》智者大师说了「身、习、心」的相互关系, 令我们知道 为什么要观呼吸?观呼吸的大利益就是 疾 入禅定,快速入禅定。但我们佛教徒忽视禅定太久太久了,戒定慧三 学, 我们基本 上 忽视了禅定。现在没有什么人在修禅定了。

   大部分 佛 像 都 是盘腿的姿势, 但是佛教徒扪心自问,自己每天花几分钟在盘腿禅修呢?五分钟有没有?“有!”“很好,恭喜你”。没有的人你一天花多少时间?甚至我们 只 知道持戒清 净 就好了,请问在家居士,五戒是什么?大声念一下,“杀、盗、淫、妄、酒”,那些没有背出来的人 陷入 一个很大的问题 , 你不知道杀、盗、淫、妄、酒 , 请问怎么持戒? 如此连 持戒清 净 都很困难, 希望大家 至少五戒要记住,你记得住了 , 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够看自己有没有杀、盗、淫、妄、酒,才能够确保自己持戒清 净 。我希望大家可以保证自己持戒清 净。

  五戒只要记住五个字就好了,背五个字,“杀、盗、淫、妄、酒”。一定要记住。有这个基础之后,禅定就能够 起 修。为什么要修不净观 ? 是让你生起厌离心,而不是让你厌世, 是 让你从物质世界的喜爱中解脱出来。如果你不修不净观,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就 会 很粘 着 。

  假设这是你看事物的态度,一看到你喜欢的物 品 ,马上就粘上去 , 一个东西贴着 你 这么紧的时候,看得清楚吗?看不清楚的!茫啊,昏啊,晕啊,什么都看不懂,一点都看不到,所以修不净观是让你产生强大的厌离心,使得你可以从粘在一起的东西中脱离出来,就可以看清楚了,不会被 它 所左右。因此当你可以过一种非常超越,超然的生活时,那是非常舒服,轻松的。

  各位在家里面三四十年来 所 过 的 家庭生活, 有的人 过得很难过,不是那么快乐,很痛苦, 有的人 在困难里过着很压抑的生活 。学佛后, 都应该要让你的心从这些苦受中解脱出来,也试着让你的心从一切 法 中超越出来,超然出来,对一切事物升起不净观, 观它 的不净。不净观是一个入手处,你 可以 从自己的身体观察起。

  请问你的身体不洗澡,是清 净、 还是肮脏的?而且会不会发臭? “ 会! ” 所以先从 自己 观察起,观察内脏种种三十二个部位,都是不净,渐渐的就会升起厌离心。《入菩萨行论》说,你把这个身体保护得那么干净做什么?保护得那么干净,好让死后的那些虫吃你的尸体 , 吃得特 别 有劲,真是 具 好吃的尸体呀!肉质那么清鲜,特别肥美,特别好吃…… 。 你把身体保护得那么好,好让虫子吃得更过瘾吗?对不对?这 具 身体完全就是臭皮囊,完全不用为他起无限的烦恼。

  每一次出门都要想,上衣穿什么,下衣、裤子要配什么,鞋子要配什么,发型要弄成什么样,要怎么装扮,你看,是不是 很 费事呀!所以,慢慢修不净观让你从一些生活的 约 束 中 解脱出来。再加修观呼吸法等等,你就可以培养禅定,平衡 厌离 心产生得过患,你的心就会很稳定地踏在这条 修道 路上。

  持戒清 净 本来就不容易,最重要的一关,最容易懂,不容易守。最上根的人,从受戒以来,都不会犯错。中根的人,受戒后,大戒不犯,小 戒 犯 了 不计其数。通过忏悔,还是可以 恢复清净 ,如果不忏悔,犯的戒越来越多, 内心充满染污, 你再学佛法,变成大杂烩。所以通过忏悔,让内心空出来, 成为 清 净的 ,再倒入佛法 就无问题了。 就像一件衣服如果破了,你缝一缝,补一补,还是可以把它染成各种颜色的衣服,还是很好看。

  第三种人,下根的持戒人,这种人大小戒 怕 犯,不通忏悔。各位可通过四个字——护持正法,一样可以忏悔清净的,如果大家好好去看《大般涅槃经》,可以看到护持正法 的忏悔方式 ,每个人 可 按照自己的能力,有时候当义工,有时候法布施、财布施,有时候无畏施,看因缘状况,可以适当地帮忙。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叫“闲居静处”,你要住在比较安静的地方, 如 清净的僧伽兰, 方便 好好修行。不要在很多吵闹 的地方修 ,因为吵闹地方让你无法专注禅修。

  再来一个重点叫 息 诸缘 务 ,很多事情 要放下 了。要忙到什么时候?要忙到死吗。所以忙到某个段落,责任已经了了,你就要卸下重担,不要把这重担背在身上一辈子。 有的人 不 只背 一辈子哦 , 而是生生世世背!有需要这样子吗?所以 ,做 到一 个 段落 ,停止忙碌, 就是“惜诸缘物”

   人世间的那一些人事往来,人脉关系, 当 你做生意 或 工作 的 时候才有需要。当你在修止观证菩提时候,就不需要了,这时候要懂得放下

   再来,你要懂得亲近善知识, 牵涉到 界 的 观 念 ,界的观念是什么。就是当你内心升起什么观念、概念的时候,就吸引同类事物过来,佛陀曾经讲过 : 「阿难 ! 你看看大迦叶,聚集在大迦叶旁边 的, 都是修头陀行的比丘,再看看另外一边须菩提,须菩提旁边的都是解空第一的比丘 。 」所以从这里头,佛陀就说,每一个人的内在升起什么心,就吸引什么 人 。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当你生起亲近善知识的心时,重点不在于这一位善知识是哪一位,是你亲近善知识的动作,这个倾向和行为引发了所有诸多善知识涌出来,所以亲近善知识的倾向是 需 要的。

  再来,各位开始就要断除五种欲望 :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望 需 一个一个断,很难断,但是要慢慢断,根据自己的能力 , 能断到哪边就算到哪边,慢慢断、慢慢断,有一天你就断完了。

  佛陀曾经在《杂阿含经》里讲,「当观色无常 , 如是观者 ,则为 正见。正见者 , 喜贪尽 。 喜贪尽 ,说 心解脱 。 如是观察受想行识 , 亦复如是。」这边讲到一个重点了 , 我们如果懂得观察色法一直在変化无常,我们内心就会产生厌离心,厌离心就会导致喜贪穷尽。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得解脱?就是对事物有喜贪。看你是对哪一种事物有喜贪 , 就投生到哪一道去。所以,唯有断除对一切 事物 的喜贪,你才会从所有 的 轮回里头解脱出来。如果你还对某些事物喜贪,下辈子很可能往那一方面投胎。比如说你喜欢钓鱼,下辈子就变成鱼儿。如果你很狡猾,脾气、性格都狡猾,那下辈子就让你当个狐狸 , 狡猾个够。如果你很好吃,不停的吃。下辈子就投生成一头猪,让你每天从早到晚吃个够。

  随着你是喜欢什么东西,下辈子就投身到相应的地方去。为什么要断除一切可 能 的贪爱? 从 断除色欲 开始 !色欲是什么? 是 对一切物质的欲望。 想 看好看的 , 叫做色欲,要断除喜欢看好看的欲望 , 否则会造成生死轮回。声欲,听的欲望,喜欢听好听的声音,断除一切喜欢听好听的欲望,否则会造成生死轮回。

  香欲,喜欢闻香的,不喜欢闻臭的,所以你要断除喜欢闻香味的贪欲。味欲,喜欢好吃的,非常爱吃好吃的东西,有没有?我说过,人们今天花很大的力气在赚钱,是为了什么?吃好一点,让家里面人吃好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我不问你是为了家、还是为了什么。是问你自己?你自己为什么没办法断除味欲呢? 有 一 种食不净想 ,很好修,肯定以后再也不爱吃了。

  你很爱吃的人, 尤其 很爱吃肉的人,请问那些猪是吃什么的?是吃那些 脏 脏 的 东西,是吃人的剩饭剩菜, 虱目鱼、吴郭鱼吃什么? 吃人倒下去的粪便。牛羊吃什么 ? 是吃草,草从哪里来?肥料, 而 肥料是粪便, 所以 你吃肉,其实是 间接 吃大便。吃素 的话 ,现在讲究有机蔬菜,有机疏菜是浇什么肥料,是浇大便。

  你去五星级饭店吃饭,很丰盛,多么美好的一餐,色香味俱全。你是花很多钱去吃大便,而且人类很好笑哦!一辈子就是很努力赚很多的钱去吃高级的粪便。粪便吃下去之后,出来是什么 ? 出来还是粪便。所以,一切都 食物都 来自粪便,最后又回归于粪便。所以 耽溺于味欲的话, 我们 就 一直在粪便里头轮回。当你看穿这一点的时候,你对吃就不会那么感兴趣了 。  

  佛陀说 过 ,今天一个修行者吃东西 , 不是为了吃一吃更庄严,更强胜,更有体力。或者吃一吃追求更健康, 成为 长生不死 , 都不是为了这些 。 佛法里头,吃的 理 念只有一种,希望吃一吃,拥有足够的能量 活到明天 ,那就够了,为了这个而以,其它的没有,没有贪求。刚才 教 大家 修习 食不净想,修一修就不会那么贪吃了。很多人说要减肥,修一修食不净想就 可减肥 了。

  佛陀教波斯匿王减肥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波斯匿王以前是个非常帅的王子,驰骋杀场 , 杀敌无数。可是当了国王之后 变 很胖,流汗 时 ,汗水里 甚至 带有油水 。 后来佛陀教他饮食要节量,他按这样去做,后来恢复原样。所以各位,修不净观,饮食 知 节量,是很好调 身的方法 。讲到味欲,就是希望大家吃东西保持正知正念地吃,如果没有正知正念的吃,你就会囫囵吞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饱,就会过量,所以 吃的时候,应 保持正知正念的吃。饱了之后就不会想吃。

  触欲,喜欢摸好摸的,质感好的,柔软的东西。对于摸的欲望也要断除,除非证得圣果或成佛了,否则欲望难 以 断尽。但是你有这种努力、你有这种精进心,往这个方向去 修学 ,渐渐你就会更上层 楼 了。有了这个基础之后,你再来禅修就更容易了,否则很多人禅修, 由于 贪欲未除,有些人禅修到一半,想起家里冰箱有非常好吃的一块纽西兰巧克力蛋糕,非常可口,后来越打坐 , 肚子 越 咕噜咕噜叫。坐到后来受不了,干脆去吃好了,本来是要吃一 小 块的,后来吃了一大块,太饱了,怎么办呢?所以你的贪欲要把它降伏 了, 才 好 禅修 , 你的心才会入道,你的心才会 往内观照, 不会往外 攀缘 。

  怎么禅修呢?这个方法在 2500 年前佛陀就教过了,很多人学打坐,不从正宗的佛法去学,学到其他 宗教去了 。我看 了 很痛心 , 为何 2500 年前的智慧,大家不学,这些传统的东西,标准 的 修法,而且可 助你 入定,入定之后可以朝向解脱 ,却不好好 学,很可惜呀!

  希望大家可以重新重视禅定!很多人认为修菩萨道要不断救度众生,不要太去管禅定。因为禅定会 耽溺 于禅定的定乐,享受禅定的快乐。这是错 的, 你们自己去看看《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里头讲得很清楚,菩萨有 一 段时间是要潜修的。潜修时期就是培养四禅八定,每一尊大菩萨、登地菩萨、高地菩萨都具有四禅八定。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 , 苦海常作度人舟,他怎么有千百亿化身呢?他是先有禅定的功夫,才能显现神通,解救众生的。地藏王菩萨解救那么多地狱道众生,如果没有禅定 , 如何解救地狱道众生呢?所以希望大家要重新重视禅定。

  《 释 禅波罗蜜》这本书 ,重点 在讲菩萨的禅修,为何菩萨要禅修 ? 菩萨有非常深广的大愿来救助苦难众生,如果能力不具足,六种神通、四无碍解 没有开发出来,能力 不够宽广,不够彻底,也救助众生不彻底。希望佛教界从此好好重视禅修。不重视 的话 , 将会 说一套,做一套 。 说得很高, 却 没修啊。没有进入禅修里头 ,就 没有入骨髓里头啊?所以我把最正宗的禅修方法教给大家,遍通大小乘一切佛法 , 都要修禅定 。 观呼吸法修 得 好,四禅八定都可以入,乃至最后入灭 尽 定 。

  灭 尽 定与非想非非想定的差异在哪里?非想非非想定只是灭除一切想而作意无相 界 , 因 而住 入 非想非非想定,它与灭 尽 定的差异 在于 萨加耶见 是否断除 。萨加耶见即是 身见 ,如果你断 身见 , 进 而不 作意 一切相, 只 作意无相 界 , 就能入 灭 尽 定 ,与非想非非想定的 差异只是一点点。大家如果细节 厘清楚 ,就不会搞混了。

   现在把 安 那般那念讲 解 一下,大家身体坐直,全身放松,手结定义,拇指跟拇指相碰,四根手指头相叠,哪 只 手在上面都没关系, 只要 放到脚上,能够平 就好。手 不要悬空 ,放到脚上。 眼睛全闭,因为要收摄六根。全身放松。你回家之后如果能盘腿,尽量盘腿,单盘,双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而定。舌抵上腭,收下巴,注意力放在鼻端,鼻端就是两个鼻孔呼气、吸气的交界处。注意力 盯 住鼻端,观察呼气与吸气,呼气的时候正知呼气 , 吸气的时候正知吸气。保持正念正知。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清楚当下是呼气还是吸气,只要维持这种呼气与吸气的概念,其它都没有,没有其它的想法 , 一直维持 呼吸的概念 ,这是入定的关键。如果 去除了 很多杂想,如果只剩下呼或吸 的概念, 渐渐就会入定了。

  现在大 家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 过程 中间打妄想,一 经 察觉 , 立刻把注意力拉回到鼻端观呼吸。这个过程要修很久,修 到 不会打 妄 想 为止。 我们现在就来练习 5 分钟,身子放松,保持不动,然后观呼吸……

   这个方法希望大家回去 后,每天 早晚好好练习。当年日本道 圆 禅师来到中国 , 向他的师父学习时,学到一种精神 ,即 屁股坐烂 了, 还要继续坐,精进到这 种 程度!为什么禅修是你们回到生活中修行的基础呢?当你收摄六根,使得六根不再 攀缘 外界,因此内心极为简单化, 起心动念 看得很清楚,不再妄想纷飞。当你长时间禅修后,把心向内收摄的功夫 越来越 好,心不再投向外在, 只 观察自己内心的世界。回到生活中,看事情就看 得 很清楚,更容易在动中保持观照。

  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起体安然。虽然是这样讲,但做不到,为什么 ?生活 太复杂了,生活中六根 触 六尘 后 , 心变得 非常复杂,复杂到自己没 好 好观察 心。 没禅修就没有 简单化的 功夫 ,无法把事物 看得明明白白。所以禅修是非常重要的功夫,如果念佛 的 人能够以打坐的方式念佛,也一定加深功力。这样修一修,才有办法真正达到一动一静大自在,否则你动中在做什么呢? 般 若经里讲,你如果只懂行善,做好人,做善事,布施,做慈善,如果是没有定力 去 做这些善事,不叫布施波罗蜜。可是如果你做善事时 , 含藏着定力在里头,那就叫做布施波罗蜜。所以布施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 , 还要看定力够不够,定力够, 能 一心布施。 进一步做到 三轮体空布施 , 等你有定力之后,接着开启空性智慧。三轮体空搭配 了 一心一 意 的定力, 才 叫做布施波罗蜜 , 否则叫布施而已 ,不能 叫布施波罗 蜜 。

  福德资粮 必须 回向一切智智,回向阿 耨 多罗三 藐 三菩提。大部分人只喜欢人天善法, 福德 很容易流到人间上来, 无法流向成佛之道。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点点心得,后面还有法师跟大家分享,今天就讲到这边。最后回向……

    回向 : 三称摩诃波若波罗 蜜 多。

    意思是用大智慧到达涅槃的彼岸。希望闻法功德回向涅槃的彼岸。三称完毕。再唱 : 愿以此功德,再回向法界一切苦难,回向一切智智 ,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希望我们今天闻法功德 , 愿一切有情离苦德乐 。 回向一切智智 , 一切智智是佛的智慧,了知一切法、见知一切法的智慧,叫一切智智。希望我们有一天到达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 是到达佛的果位。

 

相关热词搜索:一动一静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华 严 经 诗 赞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及免责声明
  •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