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传统文化教育与和谐社会讲座
2014-04-08 17:11:15   来源:梅州千佛塔寺   评论:0 点击:

              修己利他,奉献社会

                 --- 有感于“传统文化教育与和谐社会”讲座

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并积极的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来办讲座,组织课程学习等,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士认识到学习大乘佛法和传统文化以净化自心,修己利他是化解社会种种矛盾的根本。

“和”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相安,协调”,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自身各要素的和谐;包括个体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们以和为贵,净空老法师讲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那乐从何来?从佛教的角度说,乐从安定来,只有安定了才会有快乐。而安从平等来,平等无分别才会安定。平等又从和来,所以以和为贵。然而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物质需求急速膨胀,人们在为了所贪执的东西忙碌奔波的同时严重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和的根本要求,当前社会处处讲竞争,学生要争第一名,要竞争上好学校;成人要竞争晋升,当上处长之后再争局长,层层上升;民族之间要竞争,乃至宗教间也在竞争。老法师指出:竞争越演越烈,其升级就是斗争,再演化就是战争。看看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贪污,腐败,欺诈 ...... 无不是因为一个“争”字而破坏了和谐,而争得根本原因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贪执。人类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展望 21 世纪》一书中指出:“人类必将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同时汤恩比博士明确指出:拯救 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人类自身的冲突是首要问题,是其他一切冲突的根本原因。由于人的贪欲不断增上,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自心各种各样的欲望,于是失落,苦闷,自卑,空虚,嫉妒,抱怨等等烦恼接踵而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据调查数据显示, 2013 年全国有一亿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者由于现实不如意便试图逃避现实,终日沉迷于网络,躲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企图填补心中的空虚。 2014 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网络成瘾成为影响众多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 . 此外还包括家庭冲突(子女与父母,兄弟之间,婆媳之间 ......) 、社会冲突、民族间的冲突和人类与自然的冲突。诸多不和谐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解决的办法,唯有学习大乘佛法中国的传统文化。

首先要化解人类自身的冲突。贪执是众生一切痛苦的来源,由贪执会引发嗔恨,嫉妒,傲慢等诸多烦恼,继而造作种种罪恶,在今生和来生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但处在轮回中的众生被无明遮住了双眼,不能了之这一点,才会如飞蛾扑火般为了虚幻不实的东西浪费宝贵的的生命。所以断除贪执,放下自私自利是解决自身冲突的根本方法。只有大乘佛法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正确的教导大家如何去做。《道德经》中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效;祸莫大于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追求物质就是认为物质是实有的,自己也是实有的,实际上世间万物均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与五蕴因缘聚合而成。而因缘在刹那刹那间变动,都不知道明天的我们还能否睁开双眼,我们还在贪求什么?还在争执什么?还在抱怨什么?我们极其珍爱的那个“我”在哪里?是谁在执着?我们想要的的东西真的那么重要吗?没有它生命就会终止吗?不会,只要我们止息贪念,一切烦恼便不复存在。但这不容易做到,要反复的串习善法来改变我们的自相续。佛教教大家熄灭贪嗔痴,要大家了知真正让我们痛苦不堪的不是不如意的外境,而是我们那颗无法止息贪嗔痴烦恼的心。《华严经》中说:“诸佛悉了知,一切唯心造。”唯有明了一切外境都是我们不清净的心识变现的,是虚幻不实的,相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三世因果关系才会彻底断除自心的烦恼。我们不能改变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改变面对它的态度。“我是没有比尔盖茨的财富,但我可以因能吃饱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儿而满足开心;我是没有很高的官位,但我仍可以关注世界受灾的人民并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是没有奔驰宝马,但我用两个轮子的单车一样可以跑得很快,还更低碳更环保 ...... ”别人有了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要为他们感到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有更多的财富和快乐。无论别人比自己的地位高还是低,自己都要保持谦卑的态度,因为只有拥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的处在低位,默默地为他人奉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释迦牟尼佛对乞丐都很谦卑,这就是最好的榜样。

削减了对自我的贪执,我们便会关注他人的需要,进而去奉献我们的资源来帮助他人。少一些人我的计较,多一些谦让和奉献,社会自然会和谐。星云大师曾讲:“有能力给予才是富贵,只想接受却是贫穷。”当前社会需要服务,真正能走得远走得好的是懂得服务的,事实上并不是我们在帮众生,而是众生在帮我们,是众生加持我们提高德商、逆商、情商、智商这四项必要能力。智慧是众生给我们的,只要我们去做,我们就会成长,能力要付出才能锻炼好,度量要受委屈才能磨练出。这一切都源自于为众生服务,正如《普贤行愿品》中讲,“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儒家思想也是强调 “修己利他,克己让人,个人要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而不是自私自利为自己着想。”如果两个个体都强调自己,自然会有冲突,但如果有一方利他,则冲突无法生起。人人利他,社会必定和谐。

    我们若能削减对自身的执着,那家庭矛盾自然减少。对于家庭的和谐,孝是关键。古人讲:“百善孝为先”,佛教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修净业三福的第一福。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他们的恩德我们历经几劫都报答不了,又怎么能去抱怨,责怪,不耐烦,甚至冷漠呢?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满足父母生活上的需求,更是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要。现代社会人们忙碌于追逐自己的理想和照看自己的小家,经常几个月甚至半年不回家一次,甚至连电话也不打一通,而父母却经常在夕阳落下时翘首盼望子女的归来。再昂贵的物质也无法代替子女对于父母的孝养之心,哪怕只是冬日里的一声问候,谈笑间的一杯热茶,周末回家的一次看望,都会让父母欢喜不已,都能让他们感到慰藉和安乐。这样的要求很难做到吗?只要我们用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就在当下,就在点点滴滴处的用心和行动,少点对自我的贪执,多些时间来关爱我们的父母,做到我们本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孝顺我们的父母,那么推广开来,世间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经用生命关爱呵护过我们,只不过在无明烦恼的轮回中,他们忘记了我们,他们被业力束缚着无法自拔,犹如盲人正站在悬崖峭壁上摇摇欲坠,作为子女的我们当竭尽全力救拔我们的父母,而不是以人我的分别去计较争执,甚至伤害他们。家庭亲戚之间要以诚相待,长幼有序,不可颠倒。社会其他关系亦是如此,君臣即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当关爱员工,为他们着想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和索取。员工当尊敬领导,忠诚的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不是抱怨回报的太少。朋友之间信是关键,不在乎联系的是否频繁,而是在朋友需要时能用心尽力的帮忙才是挚友。

令人信心大增的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心办传统文化教育,他们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之不懈的努力。来自于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心甘情愿放下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来,不仅支持传统文化讲座,更是组织放生,资助学校、养老院等公益事业,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心护持佛教,兴建道场,护持出家人办道,并号召大众积极的参与进来,数十年如一日的关注着,努力着,奉献着。在他们热情洋溢,喜气洋洋的笑颜中,我们读出了那种发自心底的欢喜,那是为大众服务而获得的法喜。传统文化讲舍得,他们舍去的不仅仅是并不实有的财物,而是对于世间名闻利养的贪执,收获的是现前的安乐和无量无边的福德善根。只要我们依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改变自己,渐渐的回归我们清净纯善的本性,冲突自然会化解,社会自然和谐。庐江的汤池小镇,山西小院都是现实的例子,都是佛教改变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典型榜样。

无论是儒家的“和为贵”,还是佛家“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的“六和敬”,都强调人类自身、人类与团体,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让山区的孩子也上得起学;食品质量有了保障;工薪阶层也买得起房;百姓看病不再是难题;老人摔倒也有人扶 ...... 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勇于改变我们自己,那么自身冲突可以化解,家庭便会和谐,社会就会安定,国家才会富强,世界才能和平。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教育

上一篇:梅州戒子前往江西云居山瑶田寺祈受三坛大戒
下一篇:参加焰口法会有感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及免责声明
  •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